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關閉無用的Windows系統服務


Bluetooth Support Service
搜尋連結藍芽裝置,不需要就可停用

Computer Browser
搜尋「網路上的芳鄰」其他電腦,如果無其他電腦加入則可停用。

Distributed Link Tracking Client
保持不同電腦間NTFS檔案連結,若是個人或單獨家用電腦可關閉。

Print Spooler
將檔案載入記憶體中等候列印,如無裝置印表機則可停用。

Remote Registry
允許遠端使用者修改電腦內的登錄設定,適合公司使用,家用或個人電腦建議關閉,防止電腦被入侵。

Server
支援共用列印表或其他檔案,如為個人單獨用電腦可關閉。

Windows Backup
提供系統備份及還原功能,若有自身慣用的備份還原軟體,則可關閉此服務。

Windows Error Reporting Service
程式執行發生錯誤時將問題回報微軟。

Windows Image Acquisition
掃瞄器及數位相機擷取影像功能,如確定不使用上述裝置可停用

From ComputerDIY v.151 P.70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只見電子不見書

今年是行政院大力推動電子書產業的行動年。台北國際書展也生動地展現電子書產業在書業上的影響力和企圖心。但如果仔細看過所有這些平台、機器,相信每個人只能得到一個感想,就是整個電書產業只是「只見電子不見書」的空殼。如這就是政府耗資二十億,列為國家重大施政的焦點產業,這個結果還真是讓人搖頭。

##CONTINUE##

 以美國電書機市占率最高的亞馬遜「點火電書機」(Kindle)為例,○七年耶誕節上市時,線上書庫就有九萬種電子書可供下載,亞馬遜還大作廣告,宣稱所有紐約時報暢銷榜上新書,都有點火版電子書可買。去年急起直追的邦諾書店推出自家的「努克電書機」(nook)時,宣告的可下載書單達百萬種之多。遠遠超過點火電書機兩年來累積產生的三十萬種書目。

 美國大廠在競爭電子書市場時,核心的競爭焦點除硬體規格外,最重要就是可供下載的電子書目多寡。有多少電子書可以選擇,成為決勝的關鍵。就在今年書展期間,蘋果電腦剛巧也發表醞釀多時,被視為蘋果切入電子書市場祕密武器的iPad平板電腦。當天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除示範硬體功能,同樣再度強調跟美國最大的五大出版集團合作的線上書店iBookstore。

 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簡單的事實,讀書是讀內容,不是讀機器。

 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在這一波電子書狂熱中最大誤解,就是把「書」和「機器」混為一談。一直認為電子書就是那手掌大、黑白螢幕的省電機器,卻不知道書是書,機器是機器。書是內容,是意念,是情節,是作者寫就,傳遞想法的文字,機器只是表達內容的載體。我們過去不會認為造紙業等於出版業,現在獨獨以為電書機器會等於電書產業,這真是太奇怪了。

 電子書產業推動了半天,造成的結果卻是機器滿天,內容空蕩。這個問題有解嗎?我提出誠懇建議:

 一、別再把機器指認為電子書。機器是機器,書是書,沒有書的機器,或只有幾百種電書選擇的機器,不可能撐起產業。

 二、平台也不是重點,關鍵是如何降低電子書轉換成本。以我自己剛剛推出一本電子書為例,為了在全國所有電子書平台上架,要做出三種格式檔案,PDF、EPUB,外加TXT文字格式,其中 PDF檔還要因應不同銷售平台再區分出三種不同的出血規格。台灣電子書交換標準空喊了半天,結果每家大廠都自行其是,大家都只想打造自己的封閉系統。

 一家出版社的一本書要在現有的銷售平台上架,就有這麼多轉換格式的周折,如果想要在三年內實現十萬種書目上架,可以想見那是多麼不可能的任務了。

 三、產業標準。降低電子書的轉換成本的核心關鍵首推產業標準。在電子書議題上,除口頭上支持的EPUB規格外,還有極少人意識到的問題,那就是文書處理程式的文字碼標準。許多罕用字無法用 Big-5碼輸入,大家都以為這事無解,所以從原稿始就用拆字法造字,最後再勞駕美編在軟體上造出可印刷的字。結果印刷雖沒問題,但EPUB則會轉出亂碼。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支援UTF-8萬國碼的文書處理程式,最好能進一步支援EPUB電子書交換標準,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方案。如果經濟部真想促成電子書產業興盛,不是編列二十一億去推動華而不實的華人亞馬遜,而是老老實實花五百萬,去獎勵軟體公司趕快釋出開放規格的EPUB編輯器吧。

 最後再呼籲一下新聞同業。電子書是內容,資訊大廠做出來的叫做電子書閱讀機,你可以簡稱「電書機」,但請不要再混淆地用「電子書」有時候指稱內容,有時候又指稱是機器了。

 (作者為「內容推進實驗室」網站站長,源自2010-02-03 中國時報)